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校园新闻 >> 正文
【主题教育·榜样的力量】刘少军:让大家吃上更多好鱼
2019-11-25 蔡颂 梁艳芳 汤陈宸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网

(记者 蔡颂 梁艳芳 汤陈宸)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我校刘少军教授当选。他致力于鱼类遗传育种研究,在鱼类远缘杂交研究领域的理论-技术-产品方面做出了系统创新成绩,为我国水产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刘少军的当选,成就了湖南科学家中第一对“父子双院士”,他的父亲刘筠,毕生从事鱼类及水生经济动物的生殖生理和人工繁殖及育种的研究,是著名的“鱼院士”。

刘少军目前担任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以淡水鱼类命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他自称“科研渔夫”,培育出一种又一种优质鱼类,丰富了老百姓的菜篮子,为“让大家吃好鱼”做出了突出贡献。

坚守初心,执着追梦

刘少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科研、教学任务十分繁重的前提下,每一次党员学习活动、每一次民主生活会都准时到场,扎实参与。他珍惜改革开放带来的大好局面,经常告诫学生,要珍惜学习和科研的机会,踏踏实实,努力工作以达成自己的奋斗目标,更为实现美好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为我国鱼类遗传育种和健康养殖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研制一批优良鱼类品种;推动实现湖南千亿渔业产值目标,促进湖南乃至全国现代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刘少军教授的初心,也是他带领团队追寻的梦想。为了这份初心和梦想,他用30年的观察、思考、实验,一点点敲开世界对鱼类远缘杂交不可育的坚冰,带领团队研制的湘云鲫2号、杂交翘嘴鲂、鳊鲴杂交鱼、合方鲫,获得了国家级水产新品种证书,“游”进了老百姓的餐桌。刘少军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湖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获得了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南光召科技奖和湖南省先进工作者等奖励;主持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3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25项;撰写了《鱼类远缘杂交》专著;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Genome Research、PNA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

脚踏实地,探索创新

“以前做鱼类研究是为了攻克‘吃鱼难’问题,现在要解决的是如何才能‘吃好鱼’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刘少军就已经着手研究鱼类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倍性操作了。对刘少军和他的团队来说,每一个新型鱼类的出现都像是一场奇迹。他们在选择远缘杂交研究亲本时,往往以鲫鱼、鲤鱼、团头鲂(俗称鳊鱼)、鲌鱼、草鱼等非常普遍的经济鱼类为主。这些鱼更容易出现在人们的食物谱系里,刘少军希望能够从这些“亲民”鱼种中取得更大的突破,让人们吃到更多更好的鱼。

远缘杂交可以使不同物种的基因组组合在一起,导致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都发生改变。“因为生殖隔离的存在,自然界中,除非极端环境下,一般两个不同物种的鱼类不会自然杂交。因此只能创造特殊环境,让它们交配。”在低概率的情况下,一年能做一两个鱼类远缘杂交组合就很不容易了。刘少军带领团队一直坚持从事鱼类远缘杂交研究,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他们完成了一系列远缘杂交组合的系统研究,获得了一批具有存活后代的杂交组合。通过长期的系统研究,揭示了淡水鱼类远缘杂交的主要遗传和繁殖规律,为鱼类远缘杂交育种关键技术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这些规律的得出完全依靠一个一个实验数据的积累和归纳分析而获得,教科书中找不到可借鉴和模仿的例子。”刘少军每每以此来鼓励大家勇于创新。

遗传学中的经典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为历代生物学家的“宝典”,但这一“宝典”在面对远缘杂交育种时却有些力不从心。因此探索出鱼类远缘杂交规律,可以填补在这方面的空白,对整个杂交规律的探索具有重要贡献。秉承 “脚踏实地,探索创新”的精神,刘少军带领团队在揭示淡水鱼类远缘杂交的主要遗传和繁殖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于鱼类远缘杂交和近缘杂交的一步法和多步法共性育种关键技术,利用该技术研制了一批可代代相传的四倍体鱼品系和二倍体鱼品系,丰富了鱼类种质资源;创制了一批在生产上有重大应用价值的优质三倍体和二倍体鱼类,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言传身教,立德树人

刘少军30年来坚持在教学一线,鱼塘就是他的课堂。他主持培养毕业了25名博士和73名硕士,为我国水产研究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刘少军的助手,38岁的覃钦博教授回忆:2008年冰灾的时候,刘老师带着我们坚守在基地,每天带头破冰,很多鱼类杂交鱼品系等宝贵的鱼类资源材料才得以保留下来。“刘老师是我们师兄弟的偶像,对待科研非常严格,每天基地巡池2-3次,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如此,大年三十都在给我们发研究想法的短信。更佩服的是他的火眼金睛,每次巡池总能找出我们没发现的问题,鱼儿健康状况,寄生虫等问题一眼就能给我们指出,正是这样严谨的科研态度,让我们做每项研究更用心,更严格。”师从刘少军6年、现在已经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小伙子胡方舟说道。

刘少军的一言一行影响带动着他的学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他的学生都不会偷懒、不会耍小聪明,都能脚踏实地的勤奋耕耘,在科研中粗活细活都是一把好手,既能下水打鱼、又能熟练掌握现代高科技生物学技术,成为“下得了池塘,出得了厅堂”的优秀学生。

“我不仅仅是一个科研渔夫,更重要的使命是教书育人。”近30年来刘少军他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始终以立德树人为准则,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在刘少军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有成才的基础,只是看老师如何去教育和培养。近10多年来,实验室招收的研究生有的专业知识基础及英文水平不是很好,缺乏自信。针对这种情况,刘少军常常鼓励他们,勤奋加创新研究,就可以做出好成绩。在实际工作中,刘少军一步步手把手地带领学生多读、多看、多做、多想,每当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有困难,都尽可能想办法予以解决。通过耐心开导,树立学生的自信;通过提供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让学生能够自立;通过带领学生进行系统艰苦的研究工作让他们自强。很多原来基础较差的学生,不但专业水平、英文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而且能够做出原创性的科研成绩,并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文章。

持之以恒,水到渠成

在每年的3-6月鱼类产卵季节,刘少军只要在长沙,一定待在实验基地劳作。“鱼类产卵从凌晨4、5点就开始了,我们要观察鱼类产卵情况,作息时间就得跟着鱼类走。”刘少军对此已经习以为常。“我的父亲对我影响很大,小时候,我经常跟着他去池塘边观摩和学习养鱼的技术,基本上每天早上6点准时出发,而这个习惯我一直保持至今”。

刘少军领衔的科研团队选择了非常普遍的经济鱼类作为远缘杂交研究的亲本。这些杂交后代中,每代至少需1年才能性成熟,有的需要2年、有的甚至需要4年及以上才能性成熟,而且,鱼类远缘杂交后代中可育的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非常少,从数以千计中能找出几十条就很幸运了。这就要靠研究者精心设计、耐心收集、积少成多来做实验了。

科研除了坚持,没有捷径,刘少军带领团队精心设计、耐心收集。靠着积少成多,他和团队在近30年的时间内做了37个杂交组合,其中30个组合能够形成存活后代。也因此,他们才能够揭示出远缘杂交的相关遗传和繁殖规律,为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建立起适合于鱼类远缘和近缘杂交的一步法育种技术和多步法共性育种技术等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刘少军总是说“像养崽一样,天天看着。”他总是自嘲自己就是一个“渔民”,他的QQ和微信名都是“fish farmer”。

偶尔,刘少军也会让一些同事感到“苦恼”。生科院的门卫感叹:“每年的大年三十我想不开学院大门了,刘教授总是会和其他的节假日一样,准时准点来到学院工作,我想偷偷懒都不行。”就这样持之以恒地研究了30年,刘少军带领团队在鱼类远缘杂交研究领域的理论-技术-产品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成绩,在该研究领域处于领先水平。他带领团队攻克了种间生殖隔离难关,探索出鱼类远缘杂交的主要遗传和繁殖规律;建立了一步法和多步法鱼类杂交关键育种技术;创建了一批源于远缘杂交的四倍体和二倍体鱼可育品系和优良鱼类。

刘少军带领团队建立的一步法和多步法育种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共性育种技术,对鱼类杂交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团队还利用多步法技术首次证明了鲤—鲫—金鱼的杂交形成途径;不但创制了新型鲫、锦鲫、金鱼资源,而且为研究新物种的形成建立了理想的品系模型。

在实验室的走廊上可以看到实验室的室训:脚踏实地、探索创新、持之以恒、水到渠成。这是刘少军总结的科研哲理。脚踏实地:遵循育种研究是实验科研的特点和规律,踏踏实实以无数次实验为基础,没有省事的捷径可走;探索创新: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只有不断创新,才有可能取得突破性成绩;持之以恒:平时必须一点一滴的积累,没有长期艰苦努力,难以取得好成绩;水到渠成,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保持不亢不卑心态,水滴石穿,终究会有成功之日。

关闭窗口